悲歌
作者:姜补之 朝代:宋代诗人
- 悲歌原文:
- 徐圣通,政无双。平刑罚,奸宄空。
裕皇终于松了口气,就此令道:礼部拟旨,昭告天下。
尘涩鳌钩公子恨,风吹马耳谪仙愁。皇天老眼成人晚,今日男儿得志秋。官样文章堆笔底,世情风色候江头。主司不是冬烘物,五色迷人莫浪忧。
汉家七叶珥金貂,不见松阴叹绿苗。却叹江陵浪花蕊,一时开放等闲消。
春洲菰蒋绿,江水似空虚。望山以高咏,意钓不在鱼。
几乎让人眼花缭乱的玉手,蓦地停了下来。
- 悲歌拼音解读:
- xú shèng tōng ,zhèng wú shuāng 。píng xíng fá ,jiān guǐ kōng 。
yù huáng zhōng yú sōng le kǒu qì ,jiù cǐ lìng dào :lǐ bù nǐ zhǐ ,zhāo gào tiān xià 。
chén sè áo gōu gōng zǐ hèn ,fēng chuī mǎ ěr zhé xiān chóu 。huáng tiān lǎo yǎn chéng rén wǎn ,jīn rì nán ér dé zhì qiū 。guān yàng wén zhāng duī bǐ dǐ ,shì qíng fēng sè hòu jiāng tóu 。zhǔ sī bú shì dōng hōng wù ,wǔ sè mí rén mò làng yōu 。
hàn jiā qī yè ěr jīn diāo ,bú jiàn sōng yīn tàn lǜ miáo 。què tàn jiāng líng làng huā ruǐ ,yī shí kāi fàng děng xián xiāo 。
chūn zhōu gū jiǎng lǜ ,jiāng shuǐ sì kōng xū 。wàng shān yǐ gāo yǒng ,yì diào bú zài yú 。
jǐ hū ràng rén yǎn huā liáo luàn de yù shǒu ,mò dì tíng le xià lái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②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⑵粟:泛指谷类。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相关赏析
- “羡他一对,鸳鸯飞去,残梦蓼花深”,这“残梦蓼花深”又非一种断言可以括尽。我们取“残梦”为鸳鸯之梦,似较得诗人之旨。这三句全述“鸳鸯”,以一个“羡”字统领,一方面说明了主人公渴望爱情幸福的强烈,连鸳鸯的“残梦”也在被羡之列;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主人公对命运现实的绝望。一对鸳鸯飞入蓼花深处并头酣眠,是连贯的一意,作品分作三句,虽是服从曲律句式的需要,却也表现出主人公在克制伤痛、倾诉愿望时的一种挣扎感。
首二句“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以描写南方珍贵名木桂树蟠曲交柯之姿和色泽芬芳象征的君子懿德为起,而与下王孙“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相呼应,写法与《山鬼》首二句“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类似,均首句出现贞洁芬芳的抒情形象,次句进一步修饰。其中树生“山之幽”,与人在“山之阿”句式亦相同。王孙滞留山中的原因是“攀援桂树”(追慕圣贤之德),与《涉江》中屈原“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的表白相近。不同的是,《招隐士》改变了《山鬼》中的抒情气氛和《涉江》环境描写中的愁苦色彩,亟写山中景象之险恶。《山鬼》的环境描写,是为了表现山中女神“怨公子兮怅忘归”的情愫,《涉江》的环境描写,是为了抒发屈原“济乎江湘”的悲戚;而《招隐士》中的王孙,仅仅是一个被召唤的对象,并没有《山鬼》和《涉江》中主人公的哀怨抒发和内心独白。这种描写,只在篇末对王孙归来的呼唤声中才化成一种感情因素,成为一种缠绵、悲凉的情绪充塞读者心间而驱之不去。
结尾点题,点出前面写的并非退隐文人,而是“傲杀人间万户侯”的“不识字烟波钓叟”。元代社会中的渔夫不可能那样悠闲自在,也未必敢于傲视统治他的“万户侯”。不难看出,这只曲子所写的“渔夫”是理想化了的。白朴幼年经历了蒙古灭金的变故,家人失散,跟随他父亲的朋友元好问逃出汴京,受到元好问的教养。他对元朝的统治异常反感,终生不仕,却仍然找不到一片避世的干净土。因此,他把他的理想投射到“渔夫”身上,赞赏那样的“渔夫”,羡慕那样的“渔夫”。说“渔夫”“傲杀人间万户侯”,正表明他鄙视那些“万户侯”。说“渔夫”“不识字”,正是后悔他做了读书识字的文人。古话说:“人生忧患识字始。”在任何黑暗社会里,正直的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渔夫会遭受更多的精神磨难,更何况在“九儒”仅居“十丐”之上的元代。这句的“傲”字,既有坚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保持高风亮节之意,又有不愿在宦海中“风波千丈担惊怕”,希图逃世的思想。虽有其消极避世的一面,却也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的骨气和那个时代投射在他们心灵上的暗影,抒发了他们的不平之慨。
作者介绍
-
姜补之
姜补之,字伯玉(《前贤小集拾遗》卷四)。